蓟县乡村路发展和县乡路办密不可分。县乡路办主任是“市政公路资深”劳模刘士龙,从1999年上任至今,他已经干了10年,自2008年3月,他又兼任县交通局副局长,这在区县乡路办主任中是不多见的。刘士龙在蓟县可是鼎鼎大名,用市乡路办副主任刘宝才的话说,蓟县人可能不知道大明星刘德华,但是肯定知道刘士龙。这里的乡亲过惯了苦日子,如今致富了,还念念不忘一心扑在路上的“铁人”刘士龙。
刘士龙介绍说,蓟县乡村路建设经历了从快到慢再变快的过程。上世纪80年代,全县曾掀起“为农民做实事”的建路高潮,初步形成了乡村路网,但是技术等级低,一半以上都是砂石路。进入90年代,在县乡路办归口市农委管理期间,蓟县每年仅获得20万元至30万元补贴,建设几近停滞,养护好已建成的964公里乡村路真是难如登天。直到1998年底划归市政局后,形势一下子好转了,市、县两级补助资金占到50%。当时,修建4米宽油路,平原造价约为22万元,山区造价约为24万元,补助后受益乡村需要筹集10万元至12万元。
为了满足乡亲们对路的渴望,县乡路办还采取了以工序为单位进行分解的办法:拟建路段的路基整修、路面结构的备土,都由受益村直接完成;县乡路办负责施工设计、施工组织管理、施工材料、机械和质量控制等。原来受益乡村每公里需交10万元以上才能修建的路段变成了只需要交2万元至3万元就能开工修路了。如,1999年罗庄子镇拟修的成龙路全长10公路,沿途3个受益村,如果一次性筹集应交工程款需120万元,按照当地情况,这笔款不知道要等多久,使用新办法后,筹集20万元就行了,结果从落实计划到开工共用了半个月,当年就把路修好了。
乡村路振兴经济典型样本是津城著名的长寿村--毛家峪村。村支书李锁说,以前村民靠手推车赶集卖柴鸡蛋,没有路的时候,还没到集市鸡蛋就碎了半筐,根本挣不到钱;如今,城里人乐于开汽车住农家院,都会点炒柴鸡蛋这道农家菜,柴鸡蛋在家门口就卖出了好价钱。
老村支书李均说起过去的生活,颇为感慨:“过去我们这很穷,家里只有上山干活的农具和吃饭用的锅碗瓢盆,现在户户都有彩电、空调、电脑、冰箱,有的还添置了小轿车。”李均说的农机具现在都进了村里的展览馆,供游人欣赏,过去收庄稼的毛驴车如今装饰一新运送起了游客。靠吃旅游饭,毛家峪村真正富了起来。
据统计,1999年全村46户168口人,人均年纯收入为190 0元;20 08年,这个指标增长到3万元。村民富了,村集体也有钱了,给全村人上了养老保险。为了进一步改善村民的住房条件,村里在2007年又投资1.8亿元在半山坡上给村民建起了别墅,按人头分房子。一户6口人家可以分到577平方米的别墅。从20 08年开始,村集体向全村老人发放养老金,按年龄段,老人每月可领到150元至2000元不等的养老金。毛家峪村是一个靠乡村路改善交通面貌从而拉动旅游经济振兴的村庄,在天津,有这样类似故事的村庄太多太多,他们证明了一句话--路是文明的延伸。尝到了乡村路甜头的蓟县县政府,已经明确规定:从20 09年起,每年贷款50 0 0万元投资乡村路。
免责声明:本网站新闻均摘自其他各媒体或网站,如有相同,编者及本网站不承担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