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破解农民在发展生产中普遍存在的增收乏力难题?蓟县把培育“一村一品”特色农业作为撬动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现代化农业、促进农民增收的杠杆,举全县之力,优化配置土地、资金、技术和销售等生产要素,使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近年来,一个个优势产业的出现,如同一朵朵盛开着的鲜花,彰显了现代高效农业的诱人魅力,扭转了农民把农业视为弱质产业的观念。
“软功夫”啃下“硬骨头”
“一村一品”不是跟风
记者在采访中明显感觉到,在蓟县这些“一村一品”特色村中,大多有自己的比较优势,譬如,有的地方区位优势明显,有的地方经商传统悠久,有的地方人文底蕴深厚。他们坚持宜种则种、宜养则养,把“优势”变为“特色”,变成品牌。形成了苗木花卉、无公害蔬菜、优质果品、生态养殖、农家旅游等专业特色村。
俗话说“五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农产品生产具有很强的特殊性。不同的地方,不同的条件,发展的水平都不尽相同,各地树起的“一品”也应该是不同的。
蓟县农委主任王永亮向记者介绍说:“‘品’绝不是偶然产生的,更不是‘拍脑门’硬想出来的,而是各地资源禀赋、发展现状和百姓追求共同作用的结果,走的是一条把比较优势转变为产业优势,把产业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的路子。”
近日,来到桑梓镇桑梓村。绿油油的西瓜地,一眼望不到边儿。桑梓村是远近闻名的西瓜专业村,这个村位于蓟县泃河东岸,靠近京津交界处,水源充足,土地肥沃,有4700多口人,7568亩地,自古以来就以农业生产为主。凭着特殊的沙土土质,桑梓的西瓜格外甜、沙,瓜的果形、颜色也特别好,一直广受青睐。在解放前,桑梓就因萝卜、西瓜、豆片三种独具风味的土特产而远近闻名,被当地人称为“三绝”。当地农民依靠祖辈传下的“三绝”土特产,丰衣足食,并在村党支部的带领下不断发扬光大,把传统产业做大做强。镇里专门注册了“桑梓西瓜”商标,成立了西瓜生产协会和小胡庄个体西瓜贩运组织,建立了桑梓西瓜批发市场,在北京、鞍山等地建立了专卖市场。逐步形成了以西瓜为主的主导产业, 同时每年举办桑梓名优西瓜展销活动,打响品牌,增强市场效应。镇农技部门无偿提供产前、产中、产后一条龙服务,解决了瓜农的后顾之忧。到目前,全镇已建成高标准西瓜基地1.5万亩,其中凉拱棚6000万亩,露天9000亩。预计全年可实现效益4500万元,人均增收600元。
朱华山村发展柿子种植是因为这里地处山区,历来就是柿子村。这里的磨盘柿,因其个大、色艳、汁多、脆甜而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据历史记载,天津市蓟县盘山地区自唐朝就开始栽培柿树,距今已有1400余年的历史。如今,传统产业继续做大做强,为促进农民增收,蓟县组织有关专家经过6年时间的研究,成功研制出了柿果脱涩保脆技术,并获得国家专利。自2006年起,该县开始大力推广此项技术,并在采摘期实行统一收购,统一脱涩处理,统一包装,销往国内大城市以及俄罗斯、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据统计,蓟县每年销往这些国家和地区的脱涩保脆柿子上千吨,创收1千多万元,相比普通柿子,销售利润增长近10倍。去年,天津蓟县盘山磨盘柿顺利通过了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审查,并获得质检总局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一村一品”的确让这个村尝到了甜头。2008年,该村实现销售收入100万元,人均纯收入10000元。集体经济的壮大、农民收入的增加,使该村实现了街道硬化,环境美化,夜晚亮化的目标。同时,该村还积极发展洁净能源工程,全村260户农民,建沼气池184座,有效改善了农民生活环境,提高了农民生活质量。
一村一品,是指根据一定区域的资源禀赋和特点,以市场为导向,变资源优势为产业和品牌优势,使其逐步成为具有区域特色的产业链或产业集群。是使优势不明显的村加快培育出主导产业,使拥有主导产业的村将产业规模做得更大、产业链条拉得更长、发展得更具特色。
“一村一品”是一个形象说法,可以是一村两品,也可以是一村几品。所谓的“村”是一个区域概念,可以是一个村,也可以是几个村,甚至是一个乡镇。所谓的“品”可以是种植业、养殖业、农产品加工业的产品,也可以是商贸、餐饮、休闲、文化等行业的产品。
免责声明:本网站新闻均摘自其他各媒体或网站,如有相似,编者及本网站不承担任何责任。